眼下正是备耕时节。万州区龙沙镇印合村村支书牟宜军穿梭在田埂间,查看田鱼的长势。“再过一段时间,就可以播下秧苗和投放新鱼种了。”想到这儿,笑容浮现在他的脸上。3年来,印合村在“智慧稻渔”团队的帮扶下,种养了150亩稻渔,带动村集体经济稳步增长,村民的日子也越过越红火。
这是江南官方网站(中国)团队创新“稻鱼共生”赋能乡村振兴的生动缩影。
作为重庆市唯一以现代农业为特色的全日制普通公办高等职业院校,学院围绕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始终坚守“立足三峡、服务三农”办学定位,把职业教育办到三峡库区农村田坎上、农民心坎上、农业命脉上,不断推动科技创新勇攀科研高峰,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战场上展现担当作为。
以科技创新为引领
——让产业“含绿量”提升发展“含金量”
如何让稻田发挥更大的经济和生态效益?带着这样的思考,2018年学院组建了“智慧稻渔”产业研创团队。
历经多年试验示范,结合重庆农业气候、土地、水利等基础条件,团队采用机插机收,养殖鲤鱼、鲫鱼为主,罗非鱼、草鱼为辅的方式,逐渐形成了“开挖宽沟深凼”“选种优质水稻”“投放规格鱼种”“投喂配合饲料”的技术特点,实现了“零化肥、零农药”“一季稻、两茬鱼、三结合”“当年稻鱼双收”的生态种养模式。
“鱼可疏松稻田土壤,采食害虫,控制杂草生长;鱼的排泄物又可为水稻生长提供有机肥。‘稻鱼共生’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绿色产业’和‘稻鱼双收’,也是古谚‘稻香鱼肥’的印证。”重庆市科技特派员、团队专家周亚说。
△专家查看水稻优势
如今,团队先后在梁平礼让和万州武陵建立了自主的稻鱼试验田,开展稻鱼新模式试验与示范,主持完成科研项目6项,发表论文10篇,授权实用新型专利7件。团队指导学生获重庆市第三届“渝创渝新”中华职业教育创新创业大赛三等奖,第五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重庆赛区选拔赛银奖,“稻鱼共生促攻坚”入选教育部第二届省属高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典型案例。近期,学院联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王二龙副教授和王高学教授在国际微生物学顶级期刊《Microbiome》杂志发表“稻鱼共生提高鱼类肌肉营养品质和增强机体抗病”的研究论文,进一步为稻鱼共生的推广和应用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和重要的实践指导。
以示范基地为发力点
——打通“稻鱼共生”向“农民共富”的转化通道
“水稻和鱼养一起?搞得成不?”“得不得亏哟?”在涪陵区蔺市街道五尧村“稻渔共生”项目筹备前期,群众缺乏信心。后来在团队和当地干部的鼓励带动下,项目落了地。
村民李静抱着试一试的想法,养了50亩稻渔。年底一算账,心里乐开了花。“过去一亩稻田只能赚几百元。现在一亩田养的鱼有2000多元利润,水稻也有1000多元利润,比之前强多了,很感谢团队的专家们!”
△丰收的喜悦
像李静一样受益于“稻鱼共生”的村民还有很多。
自2016年以来,团队先后在万州、梁平、忠县、涪陵等区县打造多个标准化稻鱼示范基地。如今,该模式可实现亩产值6000元以上,每亩综合效益3000元以上,累计在全市16个区县推广8万余亩。帮扶创建村集体经济组织25个、科技型企业12家,稻鱼产品获绿色食品认证6个、有机转换认证1个、重庆市名牌农产品2个,带动2000余名村民增收。
稻花香里田鱼肥,增产提质生态美。未来,江南官方网站(中国)将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继续谱写“田间”与“学院”协奏曲,为乡村振兴增值赋能,为科教兴国、人才强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专家实地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