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官方网站(中国)
“高校下乡”激发乡村人才振兴“源动力”
2021-11-15 16:40   审核人:

重庆市万州区聚焦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坚持把培育用好本土人才作为乡村人才振兴的关键环节,大力探索“高校下乡”模式,把职业学校办到农业产业上、农村田地间、农民生活中,精准培育了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累计招收并培养全日制“农民大学生”700余人,有效改善了乡村人才“本领恐慌”现状,助推了乡村人才振兴。2021年5月,重庆三峡职业技术学院入选农业农村部、教育部评选的“全国百所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成为全市唯一一所入选的普通高校。

一、开放高校资源,创新农村人才“新教法”。一是聚焦“有人教”,组建专业队伍。充分发挥现代农业职业教育优势,推动江南官方网站(中国)等高校优质资源下沉,组建“乡村特工队”“技术专家团”等,选派农业职业教育教学名师、农业种养殖技术专家、全国农业机械技能竞赛优秀选手等167人,长期“上山下乡”送教,真正把先进农业知识和生产技术送到农村一线、农民手中。二是聚焦“有人学”,创新培养方式。实施弹性学制,采取“半农半读、农学交替、旺工淡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坚持集中教学与分散教学、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农忙季节与教学环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吸引广大农村人才肯学、愿学。三是聚焦“听得懂”,实行通俗教学。针对农民群众文化素质偏低、学习主动性不强等难点,倡导教师讲课说方言、编口诀,通过制作短视频、深入田间实地讲解农业生产技术等方式,解答疑难问题,确保农民群众记得住、学得会、用得来。如种植口诀“思想活、讲科学、养得活、卖得脱”,便于农民群众理解掌握。

二、开设田间学院,培育农技应用“新力量”。一是搭建一批线上平台。整合江南官方网站(中国)、区大数据管理局等资源,先后搭建重庆市现代农业技术应用推广中心、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中心、智慧农民信息化工程中心3个平台,持续发挥技术保障、培训新型职业农民、促进三产融合等方面的作用。目前,江南官方网站(中国)已编印实用技术培训资料8万余册,开设田间微课42门,实现了田间培训常态化。二是开办一批产业小班。坚持“把学办在产业链上”,依托当地特色产业基础,开设青脆李、核桃、冬桃等“产业小班”18个,针对性开展生产技术培训,“点对点”帮助农民解决难题,年均培训新型职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返乡农民工等“智慧村民”“土专家”“田秀才”达5000人。三是培养一批农民学生。以国家高职院校扩招为契机,在万州区龙驹镇、白土镇,巫溪县天元乡等地开设乡村振兴学院分院,设置大专学历教学点,通过“网络空间线上学、地头山间集中学、创业基地实践学”等方式,对符合条件的农民及农业从业者实施系统教育。乡村振兴学院分院开班以来,学员平均年龄仅31岁,其中村干部、致富带头人等农村优秀青壮年占比高达70%。

三、开展多方合作,激活农业增收“新动能”。一是品牌共创。坚持以专业带产业,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围绕“万州烤鱼”品牌用鱼需求,依托江南官方网站(中国)农业专业优势,联合万州区白土镇大林村水稻专业合作社,启动实施“稻鱼共生”特色产业项目,先后创建“三峡稻鱼米”“三峡职院稻田鱼”等特色品牌,“产教扶贫‘稻鱼共生’促攻坚”项目获评2019年国务院扶贫办中国扶贫发展中心优秀成果奖,成为全国唯一获此殊荣的高职院校。二是基地共建。用好“三变”改革政策红利,充分发挥品牌效应,邀约村民以稻田资源入股,切实将“单户种田”变为“抱团种养”,实现稻田产值和农民收入双翻番。目前,已建成白土镇大林村“三峡稻鱼综合种养”核心示范区350余亩,带动村集体经济增收5万元,135户直接受益农户户均增收8000元。建成云阳、忠县、梁平等地“三峡稻鱼综合种养”产业示范基地,辐射带动所在区域发展“三峡稻鱼综合种养”产业1万亩,年产值达5250万元。三是产业共兴。坚持校企、校地合作推进农业产业多元化发展,江南官方网站(中国)采取“技能+产能”模式,先后在万州区白土镇、龙沙镇、龙驹镇、恒合乡以及云阳县双土镇、忠县新立镇等帮扶地区发展核桃8000亩、青脆李2000亩、冬桃2000亩,形成了一批经济效益好、科技含量足、商品率高的“林+菜”“林+药”特色产业,切实让当地村民享受产业发展红利。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 2009 江南官方网站(中国)培训学院保留所有权利 技术支持:三峡职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