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评价的本质是评价主体对某一学期教师上课效果作出的量化判断。评价的依据是教学目标是否实现和教学标准是否达到。评价的方法是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其中定性包括课程的先进性、内容的丰富性、态度的端正性、投入的极大性、衣着的礼仪性、考题的挑战性、合格的正态性、教法的科学性、案例的广适性、师生关系的和谐性等;定量既包括教师绝不迟到早退、考题数量与考时匹配、学生考试合格率适中、除学生以外的评价主体高赞誉等,也包括学生的高到课率、高抬头率、高点头率、高认可率等,从而对教师之“教”与学生之“学”相结合的效果进行判断。因此,评价高职“金课”时,一定要弄清谁是评价的主体、评价的客体包括哪些、评价的目的是什么以及应该确立什么样的评价标准、设立哪些评价指标、采用什么样的评价方法、制定哪些评价保障制度、结果如何运用等一系列要素。
评价主体的权力界定
首先,评价的资格与权力,即谁可以对教师课堂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并作出“金课”与否的结论。一是授课班级的学生,他们听了该教师整个学期的课,不仅有资格,而且有权力对其授课效果作出具有一定权重的评价;二是听过该教师课的人员,这些人包括课程组同行、校院教学督导(以校为主)、院系领导、企业代表、公认专家等,尽管他们可能只听过几节课,不具备代表性,但凭借他们的学识、经验等,仍可对该教师授课效果作出一定权威的评价。其次,评价的客观与公允,其中,客观是指对该教师上课时的理论掌握、讲解透彻、娴熟操作、教学艺术、氛围营造、师生互动等课堂教学活动作出客观判断;公允是指课堂教学活动评价人对听过课的每个教师均坚持统一评价态度,即宽严一致、一视同仁,一把尺子量众人。
评价客体的准确划分
关于课堂教学评价客体即谁是评价对象,一般而言,大家会毫不犹豫地指向上课的教师,但如果没有政策、组织、机制、评价和经费等五大保障,高职院校便不可能出现多种形式的“金课”,比如,知识、能力、素质有机融合的“高阶性”课堂,课程内容具有反映前沿性和时代性、教学形式呈现先进性和互动性、学习结果具有探究性和个性化的“创新性”课堂,以及课程对教师备课、教学呈现、语言表达、课堂引领等存在一定难度,且学生要课上认真听讲勤作笔记,课下温故练习悟出心得的“挑战度”课堂等。因此,课堂教学评价的客体就应该包括:高职院校各级管理人员及其“金课”管理制度、教学条件、教学质量文化等,以及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和学生对课程的学习态度与参与效果等三个方面。
评价目的的全面性
“金课”评价的前提是为什么要评价、评价的理由是什么以及能不能令人信服,评价的形态是过程性的还是时点性的,评价要达到什么样的结果以及是不是实现了预期的目的——这一系列内容是“金课”评价时必须弄清的原则问题,决定了评价的全过程一定要处处时时反映评价目的和要求,决定了如何开展评价活动及采用什么方式开展评价活动,决定了对是否达到“金课”标准采取什么样的惩戒措施。因此课堂教学评价目的应包括四个层面:一是要营造“金课”环境,通过教学制度和人才培养的高质量,惩治“水课”,重奖“金课”,从而使人人都成为“金课”的打造者。二是要培养出具有打造“金课”意愿、谋划打造“金课”水平、付出打造“金课”艰辛,并最终打造出能够管理“金课”的教育教学队伍。三是要培养出有扎实学识,围绕专业、方向和课群不断提升专业底蕴,把教科研作为打造“金课”保障的高质量师资队伍。四是要培养出具有良好学风的新时代大学生,第一步就是学生必须走进课堂,到课率偏低的课堂显然不能被评为“金课”。
建立科学评价标准
课堂教学评价标准是指多元评价主体在评价教师教学质量时选用的尺度。评价必须坚持系统性、典型性、动态性、简明性、可比性、可操作性、量化性、综合性等原则,并使评价标准具有科学性。课堂教学评价标准是评价课堂教学活动的核心部分,是管理者对课堂教学价值的认识反映,表明了管理者重视什么、忽视什么、希望什么结果,具有引导教师将课堂教学效果向高职院校管理者期待的方向发力。具体而言,一是“金课”管理制度的科学化,即评价制度必须是透明、可行、科学的标准化产物。二是高职教师“金课”的规范化,比如,教师的着装、礼仪、提前到课、课堂计划、讲解程度、互动频率、作业多少、批改标准、考题规模、试卷难易、通过比率等。三是高职学生“金课”的数量化,不仅要对学生到课率、课堂抬头率、课堂点头率、考试通过率等予以评价,还要对学生的自我学习及管理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职业态度等进行评价。
综合运用评价方法
课堂教学评价方法包括定性法、定量法、定性定量综合法、过程法、多元法、座谈法等的单一使用及综合运用。其中,定性法是指依据评判者的主观判断分析能力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进行推断的一种分析方法,该方法虽然可以充分发挥评价人员的经验和判断能力,但过强的主观评价必将影响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因此除非别无选择时,要尽量少用。定量法是指运用量化指标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进行评价,比如,以学生到课率、课堂抬头率、课堂点头率、考试通过率等作为“金课”的唯一评价依据,就能在很大程度上解决教师上课从不点名、学生课堂纪律散漫、教学课件久未更新、课程内容没有难度、平时很少布置作业、批改作业缺乏标准、考题数量普遍偏少、结果通过把关不严等典型“水课”特征。定性定量综合法是指设立定性定量两类指标,如将教师教学态度与学生学习态度、师德师风与学德学风等列为“金课”定性指标,将学生到课率、课堂抬头率、课堂点头率、考试通过率等列为“金课”定量指标并赋予一定权重,从而给出评价结论。过程法是指把“金课”评价贯穿于教师之教与学生之学的始终,并注重对二者结合效果的过程性、形成性、诊断性和改进性评价。多元法是指“金课”评价主体必须多元化,以保证评价的全面性、客观性、科学性。座谈法是指通过专家座谈的形式收集教师课堂教学的相关信息,并对其课堂教学效果作出评价。
制定有效评价制度
打造“金课”必须有科学的评价制度做保证。高职院校可以围绕以下要点建立“金课”评价制度:一是聚焦“金课”主题,即聚焦教育的“两个根本”、聚焦以学生为本、聚焦四个回归,让制度为“金课”打造提供源头上与根本上的保障。二是坚持问题导向,针对低阶性、陈旧性和不用心的“水课”问题,认真分析“领导、教师、学生的精力和资源投入是否到位等”深层次原因,通过制度安排,将高职院校师德师风建设、课堂教学秩序、见习实习实践、学习成绩评价、毕业论文设计等“金课”任务落细落实。三是强化主体责任,包括各级管理人员和任课教师的主体责任,在教师评价考核制度中,不仅要明确各级管理人员和任课教师的基本职责,而且要作出非常细化的解释,并严格执行师德师风一票否决制。四是加强课堂管理,要针对课堂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进一步修订完善课堂教学管理相关规定,从而使课堂教学的规矩立起来、课堂教学的秩序好起来、课堂教学的重任挑起来、课堂教学的质量提起来。五是加强过程管理,要把对师生的过程性考核抓在日常,抓在每节课中,要在严格考试纪律与考题质量具有一定挑战性的前提下,加大学生过程考核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比重,以严把毕业出口关,保证人才培养的高质量。
加强评定结果应用
评定结果只有真正被应用起来,才能发挥出其应有的价值引导。一是教育部门要把“金课”建设的成效运用于对高职院校办学水平、人才培养质量的考核中。二是财政部门对高职院校的生均预算定额与专项拨款要与“金课”建设程度相挂钩。三是高职院校对教师的考核要突出“金课”建设的占比,甚至是在遵守师德师风的前提下,使被评为“金课”的教师不仅能直接确定为年度教学考核优秀、年度综合考核优秀,还能将其当年岗位津贴上浮一档,而且三年内,在同等情况下可以优先晋升高一级职称。
(作者:赵善庆系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机电技术学院党总支书记、教授)
来源: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